芜湖军咨分府的签押房,永远是看不完的案牍文件,柴东亮从天蒙蒙亮批阅到中午,才伸伸已经僵硬的身体,感觉腰椎生疼。

安庆、芜湖的土改进行的很不顺利,官员在新军士兵的监督下,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倒是老老实实的交出来多余的土地,换取了或多或少的一叠债券和股票,但是普通地主的抵抗情绪很严重。尤其是安庆地区,甚至有豪强勾结土匪,武力抗拒土改。

芜湖团的士兵开了枪,剿灭了两股势力较大的盗匪,又把领头抗拒土改的豪强公审后枪决,形势才稍稍扭转,但是地主、富农依然对土改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隐瞒土地虚报人丁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总共从安庆、芜湖两地用股票、债券兑换了三十多万亩土地,安置淘汰下来的巡防营士兵还勉强有余,但是却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分给那些望眼欲穿的流民了!

柴东亮只好在所管辖州县到处设置粥场,好歹给这些人一口饭吃。然后又从流民中挑选出一批身强力壮的去修葺水利,打扫街道,干些杂活混个全家的嚼裹,但也是杯水车薪,芜湖、安庆依然是满街衣不蔽体的乞丐。

巡防营的整训工作倒是比较得力,这些原本一边做着小买卖,一边拿着一两四钱五饷银的绿营大爷,看在每个月五块龙洋的面子上,操练的非常刻苦,甚至超过了新军的强度,每天都有人昏倒在训练场。

安庆、芜湖整整有二十八个营头的巡防营,虽然不足额但是也有一万多人。柴东亮将一部分老弱稍加训练转为巡警维持地面的治安,剩下的则进行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扫盲,打消掉他们身上那股兵痞习气,再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然后优先安排进入工业园区上班。在训练期间,和新军一样拿五块钱的饷银。工业园区暂时安置不了的,就分配一些土地给他们回家耕种。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想走,赖在工业园区和吴锦堂等人泡蘑菇,毕竟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也不见得能赚到五块洋钱,当工人比当泥巴腿子还是要强的多!

新军整编为安徽革命军则相对顺利,新军训练原本就比较正规,而且这些年轻人有一种后世极为缺乏的朝气,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包打天下的英雄豪杰,人人都做着富国强兵的梦。

这一点,真是太难得了!

芜湖、安庆四千新军整编为一个旅下辖三个团,邝海山、陆凯分别为第二团和第三团的团长,一团为教导团,负责中下级军官的培养,柴东亮亲任团长。又设立了一个旅直属炮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工兵营。彰德秋操的时候,曾经和德国教官较量过的神炮手于小宝担任了炮兵营的营长,骑兵营的营长是大胡子贺天寿,工兵营的营长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由军法处的执法官方清雨暂时兼任。安徽陆军小学改名叫做安庆士官军校,在安插了一批革命党的政治教官之后,开始进行士官的速成培养。

靶场每天枪炮声响彻云霄,从安庆军械库搬来的子弹飞速的被消耗,而内修械所因为搬迁暂时无法生产,柴东亮只好划出一百万的款子从洋行紧急购买。其中五十万是购买子弹、炮弹,剩余五十万是购买生产武器所需要的机器,芜湖、上海的几家洋行为了争夺这笔订单差点就大打出手,大班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去找吴兴周等人送礼攀交情,谦辞厚币请他代为说项,有的则来硬的,直接请本国军舰巡弋芜湖、安庆江面,秀一下肌肉给这位新任的安徽都督看看,用大炮和新生的政权说话!

一时间,江面上充斥着各国海军的舰船,尤其是德国海军竟然将炮口直接对准了小孤山炮台,第一旅的士兵气的七窍生烟,几次三番请缨要给这些洋鬼子点颜色看看!柴东亮严令不许先开第一炮,否则军法严惩,血气翻涌的炮兵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飘扬着各国旗帜的海军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

柴东亮对德国海军的张狂也是怒不可遏,但是目前实力有限还不是和列强起正面冲突的时机,这口恶气不想忍也得忍了!

三年,最多再等三年,三年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当欧洲打烂的时候,正是中国崛起的绝佳机遇。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国因为军阀们各怀鬼胎,各路神仙内战不休而白白错过了这个机会,虽然靠着十万民夫的血泪勉强挤进战胜国的行列,却又被列强威逼着将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给了日本!

这次绝对不会了,这么屈辱的历史绝对不允许再次发生!

三年后不把你们这些王八壳都砸进大海送给龙王爷,老子就不姓柴!

柴东亮气的在签押房连摔了几个杯子,咬着下嘴唇暗暗赌咒!

尽管对德国人已经火冒三丈了,最终订单还是给了一家德国洋行,这也没办法。首先德国货的质量非常过硬,更重要的是新军使用的枪械都是仿德式系列的。为了能稍微能让这口恶气缓一缓,不至于憋炸了肺,柴东亮命令吴锦堂,无论是哪家德国洋行要想代理三芯插座在德国的销售权,定金和预付款必须翻番!

看着德国洋行大班瘪着嘴苦着脸的样子,柴东亮依然感觉心里痛快不少虽然这有点阿Q精神!

芜湖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也多少有了些模样,两排厂房拔地而起,正在紧张的封顶阶段。安庆内修械所也基本完成了搬迁工作,大部分的机器已经通过水路运抵了芜湖,正在进行紧张的安装、调试。但是对工业园区起步至关重要的三芯插座项目,柴东亮则非常怀疑,即使用上了简易皮带流水线,日产五千套的这种生产规模是否能保障欧洲、北美巨大的需求。

这个时代,电器的普及程度虽然不能和二十一世纪同日而语,但是欧美的中产家庭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几件电风扇、电烤面包机等电器产品了,这几千万的家庭即使每家只用一套插头、插座,巨额的订单就能把负责工业管理的吴锦堂给生生逼死!

一下子搞很大规模的生产线也不现实,首先是从洋行订购机器就来不及,更不要说培养大批熟练工人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日。柴东亮和吴锦堂商量之后,又联系了几家有兴趣搞实业的商家,让他们在工业园区搞配套的分厂,生产黄铜垫片、螺钉、赛璐珞外壳等零配件,然后统一卖给“光华电器公司”,总厂只负责流水线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