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证道,公孙轩辕继位,人族经历了两代圣皇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此刻已经出现了大兴之象,但有文必须有武,这是天道定数。伏羲和神农创下的灿烂的文治篇章。但是四海蛮夷,并不如何遵从于人皇。

他们还不开教化,民智不兴,各自为政。东夷算是一个,九黎算是一个。所以泰皇继位,自然武力征服天下,开创一个有文有武,文武相济的朝代。这样方才能够一统八荒六合,将人族带上昌盛的顶点。

神农氏证道之后三天,公孙轩辕登基为人皇,依旧是都陈的高台之上,公孙轩辕恭敬站立,高台之上六畜供奉,三位圣人的雕像,和当年伏羲氏如此一撤。高台之下,天下臣民臣服。山呼万岁。

只见,公孙轩辕苍的一声,拔出佩剑,指着天空正准备盟誓契约。就听见台下有人叫道:“慢着??”

一身形高大的汉子走上高台,一步一步,无所畏惧。到是下面有人叫道:“榆罔,你好生大胆,怎么敢擅自站在人皇祭天的高台之上,快下来,赶快下来!”

榆罔不是别人,正是姜氏部落的组长,也是上一代人皇神农氏的儿子。榆罔看着正要祭天的公孙轩辕,眉眼顿时间,怒火道:“轩辕小儿,你年不过二十,你有何德何能要成为人族共主?”

说着榆罔对着下面的族人一拱手道:“我榆罔父亲乃是人族共主神农氏,我十岁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治国之道。而你呢?你年不过二十,就想要成为人族共主,管理人族,简直笑话,大家说我说的对不对?”

台下一阵轰鸣,确是,要不是两位圣皇有着传世之功,有着说不出的威慑力。人族是绝对不会让公孙轩辕这个二十岁的孩子来成为人族共主的。在人族眼中,这个公孙轩辕并不似当年两位圣皇一样,有功德于人族。

伏羲氏定婚娶,制乐理,烧陶瓷,制立法天气,有功德于世。而神农氏,三岁便知稼桑,带领人族走向农业文明的时代。身尝百草,可以说是最为人族所称道的。比起这两位圣皇,轩辕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在人族心中,他的地位还真不如榆罔。

毕竟榆罔跟着神农氏,做出了很多很多利于民的事情,为人族所熟悉。

公孙轩辕看着榆罔,愣声道:“那你当如何?”

榆罔笑道:“人族共主之位,有德者居之。你年不过二十,何来德行,还是早早将人族之位禅让与我,那还有一说!”

公孙轩辕长剑依旧指着天空道:“如若我不愿呢?”

榆罔立刻阴沉下脸色,道:“那我姜氏族人是绝对不会臣服于你这样的人皇之下的!”

神农一族因为有人皇照应,所以如今可以说是人族最大的部落。而榆罔是现在神农一族的族长,有据对的权利和力量威胁公孙轩辕。公孙轩辕眯起眼睛道:“那你是要不尊神农氏的诏令,想要谋反!”

那个时候说谋反并不是罪过,毕竟人族之中东夷和九黎并不受人皇诏令。但是上一代的人族共主的儿子要谋反,这却是天下最大的滑稽事情。榆罔哈哈朗笑了两声道:“就算反了你又如何,你本来就无德无能,怎么能够做天下共主?”

说着榆罔一挥衣袖,然后匆匆走下了高台。只见他振臂一呼道:“姜氏族人,愿意跟着我榆罔的,请站出来!”

很显然公孙轩辕小看了榆罔的威信。本来姜氏族人就对于神农将皇位禅让给这个外族的人心中不忿。毕竟有熊一族出了人皇,那日后只见姜氏一族就很难在保留皇族的荣誉,日后就算发展,也有很大的弊端。

人族发展到现在,私心已经开始萌动了。姜氏族人毕竟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毕竟当年伏羲圣皇的部落,华胥部落是怎么样败落的,他们都很明白。当年华胥部族也是皇族,也是人族中最为强大的部落,但是现在呢。。。。。。。。。。。。。。。。

前车不忘后车之师,这是应有之义。

所以姜氏族人对于榆罔的爱戴还是很强的,很快高台之下,反对之声接二连三:“轩辕,你毛头孩子,怎么配当人族共主,赶快禅位吧!”“轩辕小儿,你有和功德,赶紧禅让,要不然,我等姜氏族人将你打落尘埃!”

公孙轩辕没想到,自己继位居然先要历经人族的内战,这让他有些想不通。其实这也是天道定理,既然你要为泰皇,掌天下杀伐,那自然要有下手的决心和狠心。一个软弱的泰皇,还不如没有。

战,自然是先战己,后战人。如果连人族内部的事情你都解决不了,那还有什么资格成为人皇。所以公孙轩辕长剑指天,厉狠道:“今,有熊部落族长公孙轩辕,呈请天命,继承人族共主之位。今,有榆罔者,叛变人族,朕钦命天下,讨伐姜氏。天神共鉴!”

声音不大,但是却是气势十足,将下面的榆罔吓了一跳。只见公孙轩辕走到三位圣像面前,跪倒在地,道:“圣师天尊在上,圣人教主在上,圣母娘娘在上,今有熊公孙轩辕,继承天地人族大位,日后自当勤勤恳恳,为我人族大兴牟利。却有姜氏族人榆罔叛变人族,轩辕非不得已,出此利剑。家族不平,何以平定天下。圣皇伏羲至今,两千余年,不曾妄动刀兵,今,非轩辕挑起内战,然榆罔步步相逼,轩辕实不得已,天地圣人共鉴之!”

话音刚落,天空之中金莲到处闪动开来,轰然一把长剑从天而降,落于高台之上。人族圣师小天的声音不断在四海荡漾了起来,道:“此剑乃是轩辕剑,得之百邪不侵,神灵庇佑。仗此剑,人皇自当一往无前。扫除叛乱,平定四海,诸寇莫不臣服。”

公孙轩辕那个激动啊,连忙叩首道:“多谢圣师,多谢圣师!”